
思想之光照亮发展道路——以习近平为主要领导人的党中央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5-10-21 22:05
2025-10-21 22:08
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思想之光照亮发展道路——以习近平为主要领导人的党中央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5年10月21日22:05 来源:新华社
历史总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中谱写新的篇章。 “十四五”规划已经完成,新时代的中国在混乱中即将踏上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征程——全面准确全面落实新的发展进程,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取得历史性成就。科学理论的磅礴力量,深刻塑造着一个伟大民族的发展轨迹,指引着强国振兴的伟大征程。思想之光照亮前进之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委带领亿万人民乘风破浪、乘风破浪,以无比的勇气战胜困难,以坚定的信心开创未来。在理论变革和实践变革相互促进、相互映照的过程中,中国不断迈向新的发展境界。 。截至9月11日,今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0万标箱,比去年提前23天,创下历史新纪录。通过海铁联运、江海联运,这个超大型港口,年吞吐量全球16连续多年将港口腹地向长江上游拓展,助力畅通覆盖东中西、连通海陆空的长江走廊黄金水道。江海通达、提前,见证了中国活力、高质量发展开辟新海新天。五年多前,2020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波舟山港考察复工复产情况。 “现在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大规模进入和退出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必须根据新形势推动引领发展的新思路。”习近平总书记回京后,反思过去、现在、未来,明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 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国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十四五”的五年,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多年,时代在变,科学理论的指导非常重要。中国正步入新时代,面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变革,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中国领导人具有高度的理论意识和实践责任意识,科学研判形势,应对发展规律,探索解决问题之道。这是对 di 的准确指示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达帕让我们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标志。”它反映了主要发展目标。明确主题宣示——“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十四五”及以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大局。” “高质量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发展的主要任务。” “坚持质量发展应该成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这是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全过程、全方位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协调为内生特征、以绿色为普遍形态、以开放为必由之路、以共享为主要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一个新的概念将打开世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 “‘十五五’期间,要把因地制宜发展新生产力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202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强调新生产力。 “特点是创新,关键是高质量,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生产力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从2023年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新生产力质量,到多次系统阐述和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刻回答了新质量“新质量生产力”,揭示了生产力演进规律,为释放质量发展新动力提供了重要指引。时代的一切生产理论都是适应时代需要的产物。继续深化对经济工作常态化的认识,深刻总结“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主要保证”,提出“五个必须协调”的重要关系;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发展活力自觉适应完善上层建筑经济基本发展要求,更加常态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总中央远在千里、统帅全局。在成功驾驭中国经济发展大局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态度、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成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俯瞰塔克拉玛干沙漠,千里绿墙锁黄龙。 2024年11月28日,随着一株玫瑰苗在沙中栽下,全长304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绿沙防护带工程竣工。 “经过不断努力,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戴上了‘绿领巾’。” 202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在首都植树活动中,他特别提到了这一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生态安全是最终目标。五年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提炼财富、不断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照亮了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之路。实践进步永无止境,理论变革永无止境。 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要搞好“人文经济学”,用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文与经济的符号互鉴、相辅相成;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文化思想唤醒了文化自信最基础、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影响力不断增强。不断变化的实践给理论创新带来丰富的滋养,持续陪伴指导者的理论引导着时代的实践。过去五年,在逆全球化寒潮和生产供应链冲击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总量连续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大关。预计2025年将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是稳定可靠的经济体。过去一年,中国创新引擎更加强劲,城乡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美丽中国从愿景变为现实,改革开放在新环境下全面开花,国家治理效能持续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全体人民共同发展不断前行。步步。 “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已经开始”,外媒评论道。中国没有效仿西方模式,而是开辟了自己的道路,将创新、战略和前瞻性思维结合起来。中国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科技和社会上。它是由其独特的共同繁荣方法驱动的。 。 2021年初,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题的mavalue研讨会在此召开省部级领导干部190余人参加。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关键少数”上了一堂重要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地位。中国共产党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体现了大国主题的宏大谋划和深邃智慧。思想是火炬,实践是新理念。电子通信行业超高速信号有“中国领跑者”!在深圳举办的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上,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发布,开启重大突破在高端电子测量仪器领域。 2025年10月15日,在深圳举办的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上,万里研公司CEO刘桑发布了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新华社记者毛思前摄 把变革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培育壮大新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推动科技深度融合创新和产业创新要开辟新路径”“继续教育、科技、人才同向”……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深入细致的指导,明确了推动的方法和发展路径。中国处处是新景象。加快发展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国内第一台电磁铁集成电路弹射航母福建舰发射,我国首个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行,人工智能与低空经济“共同成长”,传统产业发挥“数”优势,生产力创新加速,产业弹性发展有效不到位;一场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博弈正在上演,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引领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西部、东北、中部、东部四大板块发展优势日益显现; 2025年6月25日,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姚上村拍摄的光伏基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 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 2021年至2024年,中国将将支撑年均5.5%的经济增长和年均4.7%的能源增长率,能源消费总量将下降11.6%。是能源消费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展现新面貌,迈出新步伐。今天的中国,一天之内就涌现出2.4万家新企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物进出口额超过1200亿元人民币;一秒钟,超过143万GB的数据发送到云端,约6000件快递产品进入投递通道……每时每刻,中国都在以惊人的速度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续、更安全的发展目标迈进。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14亿多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发展的答案温暖厚重——2025年1月23日,大东区长安街道长安社区,沉阳。人间烟花所到之处,年味渐浓。正在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同在一个屋檐下的第四代传人、82岁的郎素兰家。当问到收入和支出时,总书记都关心。在得知社区对老年人特别关注后,总书记感动道,“社区工作是千家万户的事,社区工作是承前启后,但一定要往下看。‘千行之上’也是为了人民,最终要落实到人民群众身上。”在这段奇妙的旅程中,人始终是价值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归宿。 2025年10月15日,校园招聘会在杭州浙江工业大学平峰校区拍摄。新华社记者 韩川找到一份工作作为人们的主要祈祷对象乐民生:强化推动质量发展的优先导向,全面实施优先优先战略,完善就业促进机制,不断丰富制定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紧扣老百姓的养老、子女教育、病患医疗等经济关切:“十四五”以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改变了人们的幸福感、安全感;从全面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到深入实施新五年行动计划城镇化战略,推出扎实举措;从农村“厕所革命”到城市垃圾分类,从“小玻璃”防治到清洁取暖推广,前夕一件件关系民生的小事都融入了顶层开发设计。 2024年11月7日,市民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市政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办理业务。新华社记者 刘永珍 摄 “十四五”期间,城镇每年新增就业超过1200万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全国跨省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一个个暖心数字的背后,更具体的是“人民最重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中国在惊涛骇浪、险滩激流中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全国秋粮丰收突破60%! 9月中下旬以来,多省份持续降雨。面临严重的挑战据称,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一系列举措迅速推出,纷纷出来“吃秋”,争取丰收。 “解决粮食问题一直是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春收秋收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田间地头检查粮食情况,询问粮食事宜。 2021年,粮食安全党和政府同责; 2022年,实施耕地保护强硬措施; 2023年,将规划构建不一样的粮食供应体系……中央文件充满了对粮食安全的深刻思考。形势环境越复杂,使命任务越艰巨,我们就越要从战略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书记与党中央委员会的全面扩大发展新发展格局需要辩证的眼光和长远的思考。全面扩大内需,构建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把粮食、能源、工业、国防等安全基础结合起来,以新格局安全保障新发展格局……一系列前瞻性规划实施并取得成效,推动中国经济巨轮前行。供需两端持续改善,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第一大制造国。中国制造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 “双循环”更加顺畅——我国??商品贸易排名世界第一,服务贸易规模排名世界第二。 2021年至2024年,消费品进口总量为7.4万亿人民币;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经济格局,这是中国在世界上重新定位自己的关键。”巴西《论坛》网站发表文章称,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源于务实经营、长远谋划和致力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推动事关全局的战略事务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风格现代化。展望未来,注定不平凡,我们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推动中国伟大航船继续前行。我们的力量将会更加充沛,我们的信心将会更加坚定。信心和力量来自科学指导和坚强有力“党中央的集中、非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主要保证。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党中央立即审时度势、作出决策调整,确保我国经济这艘船乘风破浪、平稳航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深入阐释,是全党的最大共识。 稳经济、抗疫、抗灾、保民生、应对外部压力……关键时刻的每一次决策、每一次风雨,都一再证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能够不断前进、取得新成就的最根本原因。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新时代特征。今年9月24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庄严承诺——习近平书记宣布中国新一轮全国确定燃气排放量较峰值下降7%至10%,我们将更加努力。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犹豫不决,中国却选择不走绿色发展道路,不认清发展趋势,认清发展规律,做出战略选择。展现大国担当和担当。只有走这条路,才能创造伟大发展,清醒认识时代大势,抓住历史机遇,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确定发展方向,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谋划……我们党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全党全国统筹推进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意识。信心和力量来自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更好抢占制度优势注入了强劲动力。今年7月,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开始新发展——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有关部门正在优化营商环境、维护公平市场竞争等方面通力合作,推动共建全国统一市场先行区。面向未来的发展,也是对“努力开辟改革发展新天地”的回答。改革进入深水区必须加大力度破除思想壁垒和实体利益壁垒,持续推进制度变革,推动国家管理现代化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围绕发展主题,改革方向更加明确:“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全方位”。 “改革要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形成标志性改革举措。” ……摸清主要矛盾,摸清经济体制改革“鼻子”,带动其他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将更加注重制度融合,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不断完善与推动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时代的伟大主题。浦江畔,半个月后,八尺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开幕。一年一度,越来越多的全球企业来到“进博会之约”。 2025年10月5日,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外景。新华社记者方哲在南海沿岸拍摄。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海南自贸港将启动全岛关关行动。此后,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将迈上新台阶。从北到南,一股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浪潮席卷而来。面对逆风巨浪,大胆逆风航行,是认清变化、适应变化的正确选择,也是突破和成长的必由之路。不仅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开放,而且不断扩大规则、标准等制度开放;它不仅试图既强化国内大循环的先行作用,又通过国际大循环提高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东方大国稳步扩大开放,更深层次拥抱世界,为充满变数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创造更多活力和机遇。 2025年9月17日,离岛卡车通过海口新海港和南港“二线口岸”(货物)集中查验场地,前往港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力量来自于抓住太阳、长期努力,为继续推行这一惊人做法铺平了道路。 10月20日至23日,中共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事务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制定新征程关键五年规划。一个接一个接一个,永不停歇。从第一个五年规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我们始终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主题,勾画出现代化伟大进程。有外国政要评价:中国的五年规划始终是精准制定、有力实施,确保了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中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向好发展。这是中国独特的制度优势。 “到2035年,用三个五年计划,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用三个五年计划,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有序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描述了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 “我们要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强国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聚焦共同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理性确定目标任务,在一地一地提出思路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对新五年规划的明确指导,是对时代问题的深刻回答,是对人民期待的深刻回应。五年只是漫长历史中的一个瞬间,但对于一个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来说却非常重要。坚持不懈,稳步前进,最后制定计划。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为实现建设强国、民族幸福的美好未来,必将在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更加智慧!文字作者:邹伟、安蓓、于嘉欣、张欣欣 海报设计:MA 开发协调:吴晶晶、谈墨笑、金晓茜、郝晓晶、王静怡、赵露露
(编辑:胡峰)
2530708
思想之光照亮发展之路——以习近平为主要领导人的党中央推动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59021
国内时事新闻
2025-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