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预包装食品实施数字化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标志着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管理正式进入数字化新阶段。目前,许多预包装食品都使用数字标签。长期以来,预包装食品物理标签空间有限,难以全面展示详细信息,消费者难以获得全面的食品信息。许多消费者,尤其是老年消费者反映,购买产品时,食品信息排得密密麻麻,文字小如蚂蚁,很难看、找到、读。数字标签就像食品的“电子身份证”。他们使用数字技术显示预包装食品的物理标签信息。消费者扫描包装上的专属二维码,可以用手机放大字体、听语音解读,浏览食材产地、工艺细节、全链条追溯等信息,让食品标签“可听、可玩、可放大”。它不仅是技术升级,还有助于展示食品信息、食品安全管理等,有助于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数字食品标签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连接消费者和食品生产企业的关键信息桥梁,在市场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数字标签的应用,提高了产品信息更新的效率,企业将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信息透明度。同时,这一变化也将促使食品行业发生深刻的变化。完善产业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数字食品标签的推广亟需加强政策引导,打通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应用的衔接路径。数字标签并不意味着简单地通过扫描代码取代打印。各地要统筹制定标准、企业转型、消费引导等,运用研究、试点、评估等机制。在结合企业主体责任的同时,还应细化数字标签在内容、格式、展示等方面的监管要求,打消企业“不会用、不会用”的顾虑。此外,要增强公共服务政策特色,支持积累和科普宣传转化,增强公众信任。例如,南京江北新江北开展了“食品标签实物检查”针对辖区食品生产企业开展“国家安全认证”活动,对101个物理标签进行分析,制定优化的食品标签方案,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指导和建议,帮助企业降低食品标签安全风险。数字标签的价值在于打破物理标签的物理局限性,构建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的信息生态系统。各地要积极推动企业全面实施数字化标签。 深化数字化控制流程、数字化研发设计应用,运用新技术保障食品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同时可推动数字标签与溯源码、结算码等多码功能融合,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变更全程追溯。一个标签,确保信息无法追溯不被篡改,推动技术强化,重点关注数字标签标准制定、平台建设、工具开发和服务优化。数字标签的推进是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还需探索发展“消费者审查——企业纠正——政府监管”的联动机制,实现监管执法联动。同时,根据扫码数据动态优化标签功能,引导企业创新应用模式,提高消费者对数字标签的关注度,形成“需求驱动供给”的良性循环。数字标签是食品安全管理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务实主张。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离不开配套措施的有力保障。各地要组织宣传食品标签数字化和配套体系完善,通过政策引导、加强技术、社会共治等多项措施,持续赋能食品安全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守卫食品安全“最后一公里”。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江波)
    
	 
 
 
					 
					 
					 
					 
					 
     推荐文章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