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图文评测 >

关注从农场到餐桌的每一步

发布者:bet356亚洲版本体育
来源:未知 日期:2025-11-15 09:45 浏览()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食用农产品是城乡居民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兽残留、污染等安全隐患不仅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难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全链条监管。其中,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管理不容忽视。随着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持续受到关注,我国食用农产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逐步提升。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定期监测监测结果显示,NG率达到98%。但食用农产品全链条管理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比如,供应链中农户、商贩等微观主体合规问责能力较弱,“商贩销售不合格蔬菜重罚”等问题时常引发争议;农药兽药过剩等资源问题仍为人所知,过程管理不善,风险防控滞后;信息共享机制难、难准确、责任难;从源头到市场的管理仍存在漏洞,跨部门、跨区域合作成本高,全链条薄弱。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监管质量和效率,必须进一步优化协调机制,凝聚系统合力,管控从农场到餐桌的每个关卡,保障“舌尖上的人民安全”。让政府和企业参与赋能微型实体。注重服务与管理的协调配合,相关部门要优化教育、宣传、培训、技术援助等措施,对农户、商贩等供应链各主体合规工作进行明确、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他们对法规、标准的理解和遵守。支持和帮助农民、商贩等改善劳动条件和配套设施,提高生产经营技术和数字技术,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风险管理措施。引导供应链龙头企业以基地直采方式引领优质低价的价值分配,为农户、销售商等提供培训、风险预警gs、协助等服务,传递安全价值观和要求,促进供应链合规。基于风险的科学精准管理。转变供应链安全管理流程,从提供成品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到全过程安全控制,推广风险防控方法,完善全链条风险评估和管理框架。推动风险屏障前移,加强初期预防,加强作业现场环境风险监测和管理,规范投入品生产和使用。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统一防治,实施农药兽药减量化增效,从根本上防止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实现从投入到农产品全过程安全可控。促进班级加强原产地管理和出口管制,促进相互间的市场准入管理。推动承诺证书标准化、电子化、综合应用。根据生产方式和质量控制能力划分风险等级,提高监管准确性。在市场和销售过程中,根据风险等级动态调整监管程序、现场检查比例、检查频次等。对于发现的问题产品,根据风险程度和违规程度采取分级处置措施。明确信息责任,促进整个数字链可追溯。明确供应链各主体食品安全信息职责,规范信息内容和形式,建立必要、真实、规范、形式适宜、可共享的数据基础。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整合土壤、水质等环境监测数据,农兽药等输入数据,种植养殖、检疫、原产地证书等源头数据,市场准入、抽检结果等市场数据,加强全链条数据分析和应用。数字化赋能促进供应链多方融合,促进生产端精准编码、流通端智能验码、消费端透明追踪、源头到终端全程可追溯。优化协调机制,增强全链条联动管理力。清理梳理食用农产品相关政策规定,加强政策之间的衔接,避免重叠和漏洞。完善和规范部门协作机制,明确各自权限和责任,完善风险咨询机制,优化程序机制,完善信息共享、问题通报和协查、执法配合、冲突配合和问题解决、管理全链条协作。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王惠霞 蒋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