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888大发官方网站 >

燕麦、荞麦、藜麦……如何把更多的谷物食品带到餐桌上?

发布者:bet356亚洲版本体育
来源:未知 日期:2025-11-13 09:49 浏览()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燕麦、荞麦、藜麦……如何把更多的谷物食品带到餐桌上? 2025年11月13日 07:3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您经常吃燕麦、荞麦或藜麦吗?你知道哪些食物是全谷物食品吗?所谓全谷物食品,是以全谷物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具有一定比例的全谷物含量的食品。 2024年底,七部门发布《全国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2035年)》,旨在增加全谷物供给和消费,助力节约粮食减少损失,促进营养平衡,改善粮食安全和人民健康。如何在餐桌上携带更多全麦食品?近日,《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调查。 消费端:全粮消费提升空间大ment。 “全谷物是天然的‘营养包’” “全谷物比精制谷物含有多40%至90%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等微量营养素,并且富含膳食纤维。”王女士最近得知此事后,想把家里的主食换成粗粮,但事情比预想的要困难。 “煮的时间很长,比不上煮饭、煮面快。用糙米煮粥大约需要一两个小时,或者提前泡半个小时以上,而普通米只需要半个小时。”王女士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谭斌表示,精制谷物比粗粮口感更好、更容易保存。长期以来,中国居民养成了消费“精米白面”粮食的精致习惯,短期内很难改变。 “糙米和胚芽米哈营养价值很高,但销量不太好。因为口感不好,满足感强,而且不提前浸泡很难煮熟,所以很多消费者倾向于将其视为减肥产品。”某大型连锁超市销售人员表示,“如果消费者注重口味,我推荐熟得更好、更软的燕麦。”增加全谷物的供应和消费,既能促进营养平衡,也有利于节约粮食,减少粮食损失。但数据显示,目前全谷物消费在我国粮食消费中的比重还不足《中国消费者全谷物认知度报告(2021)》显示,全谷物消费者普遍认知度不高,仅有24.6%的消费者能够准确识别全谷物,95%的消费者对全谷物的营养价值了解不完全,且较少。超过 15% 的消费者知道每天应该吃多少全谷物。有消费者表示:“我们不了解全麦产品,只知道糙米和全麦面包。”记者注意到,不少销售粗粮产品的超市和电商平台并没有明确的促销信号。也有消费者表示,市场上部分产品以“全麦”、“杂粮”名义销售,但实际全麦含量不符合标准,通过外观和标签很难准确判断。供给端:创新推出更高品质的全麦食品电商平台上的全麦产品琳琅满目,主要有不饱和速煮全麦杂粮、粥类杂粮、即食麦片、全麦制品等,不少龙头杂粮产品月销量已突破万单。记者在不少地区的多家大型连锁超市也发现,都有相关的伊利粮食产品品种丰富。国内一家烘焙企业管理相关人士介绍,近年来,以全麦、燕麦、黑麦面包等为代表的全麦产品。贵州某大型连锁超市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全省近50家经营超市门店的数据,2024年全麦产品销量约为3.8万公斤,仅占全麦品类的0.12%。为进一步促进全谷物食品供需动态平衡,形成供需匹配的全谷物产业发展格局,不少地区企业推动全谷物基础共性技术创新,打造更符合大众消费特点和习惯的全谷物食品。粮食储藏减损技术开发的小麦优质全麦粉及全粉制品制备技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AM推广应用。烟台、青岛等地企业已利用该技术实现了速冻全麦煎饼、全麦面条、全麦面粉、全麦麸皮等系列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市场反应良好。其中全麦面条已于9月下旬投产,首批约5吨货已售出。山东省农科院粮食储损组组长龚魁杰表示,更多注重健康概念的谷物、全麦等产品进入市场,这是奥沃适度加工的生动案例。 “以小麦为例,借助技术手段,将副产品作为食品,可以达到与普通小麦粉相同的品质、口感和完整性,膳食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高,对人体有益。””龚魁杰说,新技术应用空间很大,预计可将小麦食品利用率提高到近90%。“我们公司已种植红米一千多公顷。红米富含膳食纤维、氨基酸等微量元素,有利于健脾、消食、预防贫血。”安徽省太湖县全芝岛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金恩表示,红米产量低,种植成本高,如果直接作为主食,口感一般。为了满足年轻消费者的需求,公司自建烘焙工厂,开发了红米糕等20余种产品。供给惠及消费,实现保健食品双赢。因地制宜发展粮食全产业,有利于促进居民营养健康消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更高水平的安全性。 “《国家全麦行动计划(2024-2035年)》的主要目标是加快我国全麦食品产业发展,努力用10年多的时间提高我国居民全麦消费比例。”谭斌说。中国农业大学全球粮食经济与政策研究所专家王晶晶建议,加强对全谷物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全链条的环境、营养与健康影响以及粮食安全影响的分析;加快全谷物其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术语、分类、标签、检验工作;加强全麦原料、全麦主食、全麦方便食品标准制修订。业内人士建议,工业园区可布局在原材料丰富的地区以稻麦为原料,结合“种植学—物流”资源,打造标准原料供应基地。吸引龙头企业入驻,培育连锁业态,促进中小企业协调发展。例如,在山东德州、滨州、泰安等粮食加工大市,一些主要龙头企业改进和改变生产设备和技术工艺,扩大制粉、检粉数量,大幅增加小麦粉产品,推出“粗磨”、“全麦”系列产品,实现营养、健康和减少损失的双赢。 “推动整个粮食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谭斌建议,在开发更新的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全麦产品的同时,还可以开展全麦宣传引导行动,加强全麦科学科学活动。通过多渠道、多主体、多场景,加快制定和发布粗粮与健康的科学共识,促进粗粮健康消费。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 (编辑:何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