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新能源存储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在我国发展迅速。到2025年9月底,装机容量将突破1亿千瓦,成为促进新能源消费、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的重要力量。技术创新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在近日举行的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夏庆回顾说,中国通过发展“有前途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相结合的双轮驱动机制,成功推动了新能源存储产业的采购发展。中国储能政策从早期的“新能源配储”发展到容量补偿、区域交易等市场化激励方式,确立了储能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拓展了其价值实现渠道。在明确机制引导下,市场积极响应,实现装机跨越式增长,系统成本大幅降低,较2022年下降50%以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前能源部部长朱棣文认为,中国在控制大型涡轮机、储能电池、核反应堆建设成本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近年来,中国储能企业抓住市场机遇,依托先进技术和供应链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推动全球能源创新和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电流当前,我国储能产业的技术格局正在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不同的技术路线以不同的方式推进。锂离子电池仍占主导地位,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新技术正在加速示范应用。专家建议,中国应推动新能源储能国际标准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内外标准协调对接,在国际产业生态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全球能源革命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韩培涛)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