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田鹏10月31日,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全面披露了2024-2025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审核结果。本次共有5366家A股上市公司参与审核。最终,1001家企业被评为A类(优秀); 3,573家企业被评为B类(良好); 653家企业被评为C类(合格); D类(不合格)企业139家。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致力于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一方面,相关信息披露指引将不断优化,披露要求更加细化,操作框架更加清晰。将提供给公司披露;另一方面,依法对信息披露违法行为进行重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主体责任构成有效震慑和有效整合。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后续的信息拥堵和信息披露制度审核预计将向更深层次推进。一方面,评价指标可能更加注重“有效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监管可以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和转化,或促进其与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市场行为的紧密联系,形成“审核-改进-强化”的良性循环,最终有助于构建更加透明、健康的资本市场生态系统。优化A股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内容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主要包括信息披露的规范和有效性、投资者关系和公共关系的维护以及社会责任披露的履行情况。最终评价结果由公司自评和交易所评价后产生。从2024年至2025年的分析结果来看,A类至D类公司数量占比将分别为18.65%、66.59%、12.17%和2.59%。据统计,沪深证券交易所官网显示,2023年至2024年共有5054家A股上市公司参与审核(北交所上市公司未参加审核),其中D类中A类数量占比为18.03%、66.86%、12.11%和3.01%。信息披露审核结果的发布有利于规范公司行为经营管理,特别是“积分”机制的设立。例如,在现金分红领域,详细制定中长期分红计划、提高分红率、一年多次分红等奖励积分;在投资者回报水平上,设置了单独的分析条款。上交所致力于响应“提质增效、重在预防”倡议,实施收购增持。深交所致力于实施“回报质量双提升”行动和股东增持引导。这些细化政策要求企业精准提升评级,在评级提升过程中实现运营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内生提升。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立辉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可见,信息披露质量是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体现。加强信息披露管理,严厉惩治财务造假,可以产生强烈影响,推动市场产生“规范管理”。良好的“要素-有效回报-价值提升”的循环,最终将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多维度努力提升信函披露质量,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D类公司占比较上期由3.01%下降至2.59%,但仍有139家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需要提升。与此同时,B类公司的比例仍然是A股市场的绝对主力。虽然此类公司普遍满足了信息披露的基本合规要求,但仍存在明显不足深度和准确性。在此背景下,监管层一方面通过优化信息披露政策,为企业质量提升提供更加清晰的路径;另一方面,依靠行政处罚、纪律处罚、监管询问、现场检查等措施,打造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立体全链条防范网络。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至2025年8月,证监会已查处违法违规企业67家,移送涉嫌信息披露犯罪停牌企业33家。此外,今年上半年,沪深三大证券交易所对160家A股上市公司258起市场违规行为采取监管措施。其中,涉及信息披露违法行为的MGA案件101起,占比39.15%。未来,如果我们想要切实筑牢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质量防线,仍需精准发力解决存在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制度、实施、监督等多个维度构建长效机制。田立辉认为,监管层面需要重点从“完善制度、强化技术、提高意识”三个方面着手,构建更烦人的监管体系。一是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不断完善信息公开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问责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第二,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实时监控系统,动态监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实现违规行为的及早发现和纠正,提高效率和准确性。最后,要加强教育培训,妥善组织公司管理层专题课程,帮助其深入了解最新监管要求,从根源上提高信息披露合规意识。康德智库专家、泰和泰(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金融证券业务部副主任唐尧表示,上市公司作为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需要提高内部管理和信息表述的质量。一方面,加强内部控制,完善信息披露事项管理。制度,明确不同部门、岗位的职责分工;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信息披露的可读性,并在保证内容真实、完整的基础上,力求简洁、通俗易懂,让不同知识背景的投资者都能准确了解公司信息,有效保障自己的知情权。
(编辑:蔡青)
中国经济网公告:股市信息来自合作媒体和机构。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

推荐文章